Welcome
新北市汐止區私立童之樂托嬰中心標誌
FACEBOOK 粉絲專頁
QR Code
歡迎掃描 QR Code

分享至臉書! Share to Facebook!

分享到噗浪! Share to Plurk!

分享到推特! Share to Twitter!

分享到Google+! Share to Google+

分享到微博! Share to Weibo!

黃瑽寧:對孩子來說,睡覺不只是睡覺而已

發佈日期:2019-08-28

文章取自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6998

2018.05.15 (更新 2018.07.02)

by 黃瑽寧 - 小兒感染科 (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粉絲團)

黃瑽寧:對孩子來說,睡覺不只是睡覺而已

攝影|李小華

  • A-
  •  
  • A+

對兒童而言,睡覺時間是一種情緒上的轉折,因為一旦進入睡眠將是一天當中與父母親最長的分離時間。也有孩子曾向媽媽表達:「我睡不著,因為我閉上眼就看不到你了,我會想念媽媽。」所以專心回應孩子的話語,讓孩子能帶著安全感,心滿意足的進入夢鄉比任何睡前儀式更重要。

【阿布與小樂系列繪本】,不僅是給孩子看的,同時也是給父母看的,因此這本《媽媽我睡不著》,就是要來回答眾多父母困擾的嬰幼兒睡眠問題。在這個故事中,我不僅要替媽媽發聲,也同時要替孩子發聲,希望「兩造」看完之後,能更加理解對方的內心戲(哈)。

睡眠沒有什麼標準作法,在台灣這個多元社會,每個家庭可能都採取不同的的睡眠模式:有和父母同房不同床的,也有獨立房間自己睡的,當然親子同床共眠者也不在少數。但不管採取什麼睡眠方式,你會發現父母對孩子,永遠就只有三個期待:

第一、躺上床趕快睡著

第二、睡著後半夜不要一直醒

第三、晚上能睡足十個小時,甚至更長

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件怪事,就是每次只要媽媽晚上「還有事情要忙」,或是緊張「隔天需要早起工作」,孩子當晚反而不容易哄睡,好像故意就是要跟你唱反調似的。倒是那些無壓力的夜晚,父母純粹跟孩子聊聊天,摸摸臉,欸,他們竟然就不小心睡著了。

睡前儀式帶給孩子安全感

聖經有一句話說:「不要含怒到日落。」孩子白天如果有被訓斥,處罰,或種種不愉快的遭遇,他都會把這些負面情緒埋藏在大腦裡,直到睡前才開始對媽媽撒嬌,耍賴,或者抗拒上床,這些行為背後代表的OS都是:「我不要睡覺,因為我今天還沒開心到!」

這就是睡前儀式的重要性。為什麼要有睡前儀式?就是希望帶給孩子一天完美的ending,而孩子心目中的完美ending就是:「媽媽能原諒我今天犯的錯,告訴我她愛我,願意無條件接納我,這樣我才能安心入睡」。所以睡前儀式若純粹虛應故事,急著想讓流程趕快走完,反而是沒有效果的。這就是為什麼媽媽若晚上還有其他事要忙,心不在焉,急吼吼的想哄睡孩子睡著,在這種「人在心不在」的氣氛之下,睡前儀式注定是要失敗的。

在美國賓州大學Douglas Teti教授的研究中,就證實了這一個理論。他發現可輕鬆哄寶寶入睡的母親,會有一些特質,比如說這些母親在睡前抱著這些嬰兒哺乳時,會一邊注視著寶寶的臉,一邊回應寶寶所發出的聲音。當寶寶皺眉頭唉哼時,媽媽會立刻溫柔的回應"It's OK"。當孩子偷瞄媽媽有沒有在看他時,媽媽會讓寶寶知道「我也在看你」。孩子對床邊故事稍微表示不耐煩時,媽媽會給予適時的回應。這樣的互動之下,孩子心裡踏實了,很容易就進入夢鄉。

而另一組母親,對著兩歲大的小孩讀床邊故事,小孩已經不耐煩到跑下床了,她們還是硬要孩子上床把故事聽完。這些孩子平均離開床舖4次,被抓回來4次,入睡困難,睡前儀式形同虛設,一點效果也沒有。研究者也發現,江湖上很多號稱可以讓寶寶安靜的睡前活動,只要父母心不在焉,最後通通都沒什麼用處。

這些結論再次證明:睡前儀式的重點,根本就不是在於順序或動作,而是孩子有沒有接受到媽媽情感上的交流,若有感到被重視,很有安全感,這樣才比較容易入睡。

睡前的情感糾結

對寶寶而言,睡覺時間是一種情緒上的轉折,因為他將面臨一天當中與父母親最長的分離時間。比較早說話的幼兒,甚至會明確的告訴媽媽:「我睡不著,因為我閉上眼就看不到你了,我會想念媽媽。」

身為家長,我當然非常能夠同理,父母心中總有100個待辦事項,必須等孩子睡著後處理。然而我們也心知肚明,父母與孩子對於睡覺的這場角力賽,最後一定是寶寶勝出。既然如此,當我們哄睡孩子的時候,還是暫時放下一切凡塵俗事吧!專心跟孩子說故事,悉心回應孩子的話語,讓他能帶著安全感,心滿意足的進入夢鄉,這也是為人父母的成就感之一啊!

回上頁
回列表
回首頁
FACEBOOK 留言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