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lcome
新北市汐止區私立童之樂托嬰中心標誌
FACEBOOK 粉絲專頁
QR Code
歡迎掃描 QR Code

分享至臉書! Share to Facebook!

分享到噗浪! Share to Plurk!

分享到推特! Share to Twitter!

分享到Google+! Share to Google+

分享到微博! Share to Weibo!

處理嬰幼兒情緒,要用對方法

發佈日期:2019-06-26

2018.08.21

by 廖璽璸 (新手父母《小寶貝的情緒教養》)

文章取自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7636-處理嬰幼兒情緒,要用對方法

 

處理嬰幼兒情緒,要用對方法

嬰幼兒的情緒發展史進展的非常快,如果沒有多加了解,孩子的發展一定會讓父母措手不及!

中午,小芬與幾位女同事吃飯,期間她突然想到最近家裡發生的一件事,便提出來與同樣為人母的同事們討論。

「白天都是公婆幫我帶小孩,他們很好,也很疼孩子。但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事,讓我感到有些憂心!那天我們家大寶不小心在客廳跌倒,這時公婆馬上抱起他然後用力拍打地板,並對大寶說,地板不乖,害寶寶跌倒!我們打不乖的地板,大寶不哭了喔!」

「我家兩老也是這樣耶!孩子撞到桌子,就說桌子不乖!撞到椅子,就說椅子不乖!」可欣頗有同感。

「上次帶寶貝去醫院打預防針,婆婆心疼寶貝因為打針嚎啕大哭,竟然當場安慰他說,都是護士阿姨不乖,等一下我們來打打!當場我看到護士無辜的表情,真的覺得很不好意思。」

逸如無奈地表示。

「沒想到為了安撫小孩,長輩都會用這招。但長輩這種做法可能會使孩子認為,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,不高興或傷心時就可以指責別人。」小芬說。

「沒錯!以前我家小的很會哭,所以我習慣護著小的。加上上班一整天也很累,只想快速處理孩子的問題,所以每次小的來告狀,我就會罵哥哥,這樣就能馬上平息紛爭。一直到某一天我突然發現,她已經不告狀了,直接自己對哥哥開罵,感覺就像是我的翻版。這時才驚覺問題大了。」可欣懊悔的講述這段往事。

孩子跌倒時傷心挫折、打針疼痛委屈,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,為什麼我們大人卻拼命干涉,要讓這些情緒反應消失呢?

照顧者左右了孩子的情緒發展

孩子出生後,什麼時候開始有情緒的呢?我在許多課程裡問到這個問題時,多數媽媽們都認為,孩子一出生就有情緒,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會哭,哭就是「傷心」的表示,同時也是情緒的一種。可是新生兒的哭一定是情緒反應嗎?會不會是某些生理現象的反射呢?其實不只一般人這樣懷疑,科學家也很難回答這個問題。

但可以確定的是,孩子大約滿月左右,即有愉悅與挫折的初始情緒,而接下去的情緒發展更是快速!在5~7個月大左右,他們已經具備六種基本情緒,包含害怕、喜悅、生氣、傷心、厭惡、驚奇。到1歲半到3歲間,複雜情緒,又稱自我情緒,如:尷尬、羞恥、愧疚、羨慕、驕傲等等也逐步出現,而這些情緒會傷害或強化自我感覺,此時這些小人兒已經愈來愈不單純了。

★ 基本情緒:高興、生氣、驚訝、感興趣、厭惡、沮喪、悲傷、害怕等等。「基本情緒」是所有人類共通的表現,5~7個月大的寶寶即可發展完成。

★ 複雜情緒:尷尬、羞恥、愧疚、羨慕、驕傲等等,又名「自我情緒」,因為這些情緒會傷害或強化自我感,約在1歲半到3歲之後開始浮現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基本情緒是生物性的,沒有種族差異、是全人類共通的,因此非洲人表現的快樂或悲傷,與白種人或你我的快樂悲傷是無分軒輊的!我們人類會為什麼事感到興奮或憤怒也很一致,因此人類可以在現實面或心理層面互相溝通了解。

但是複雜情緒則不然,與我們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聯性,受父母或主要照護者的態度影響很大。

【證據會說話】環境與時間,會影響自我意識發展

科羅拉州大學做了一個實驗,研究針對兩歲孩子在面對同一事件時是否會產生不同感受(羞恥感與愧疚感)與做法。

和藹可親的阿姨給了寶寶一個可愛的娃娃玩,然後離開(陷阱是這個娃娃的腳並不牢固)。寶寶玩著玩著,就在腳掉下來之際,阿姨推門進來,這下怎好?兒童發展學家仔細觀察孩子們的反應,他們觀察到兩種複雜情緒:羞恥感與愧疚感

孩子在實驗中出現了兩種不同反應:其中一種類型的寶寶,看到阿姨進來會弓起身子、背向阿姨,不敢有眼神的接觸,感覺很痛苦,好像希望這事從來沒發生過,也最好不要有任何人發現,簡單說就是試圖逃避。

另一種類型的寶寶,看到阿姨進來則立刻展示壞掉的腳給她看,並試圖修復。雖然這些寶寶看起來也很挫折,不過直接面對問題時反而顯得舒坦。

實驗結果,有人選擇逃避、有人選擇面對,為何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呢?逃避者希望事件自動消失;面對者則想要解決問題。逃避者產生的就是羞恥感,面對者則產生愧疚感。平常若不仔細想,會以為此二者並無不同。

不過從這個實驗告訴我們,它們不但不同,還大大地影響自我感受。逃避者覺得自己闖禍,是個不好的孩子;而面對者對自己的感受並不負向,還願意設法彌補。研究也顯示,羞恥感和憂鬱症,成癮與暴怒的發生極為相關。複雜情緒的萌芽代表著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,可是這個意識如何變化,父母則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。因為環境滋養加上時間培育因素,將會使自我意識發展有了加乘效果。

爸媽還可以這樣做

1.留意自己對孩子成功或失敗時的反應

簡單說,孩子感到驕傲或自卑的程度,依父母對其成敗反應而定。

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時,予以有效的讚美,他會肯定自己的努力與收穫,並再接再厲!如果孩子成功時,父母不理不睬,或只是空泛的應付「你很棒」、「好厲害」,孩子會找不到自己的定位,也不知未來方向為何。有時候還會因為父母空泛的讚美,害怕自己下次就「不棒」、「不厲害」,而變得不想再嘗試。

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之際做出有效的讚美,具體描述孩子做到的事實,再加以歸納方向,孩子就會願意朝目標前進。舉例來說,孩子考了一百分,如果你說「你很聰明」,孩子固然高興,但也許會害怕下一次考不到一百分就不聰明而患得患失。如果你說,「這次的考試你很努力複習,也都理解了,真的很棒!」對孩子而言,你讚美的是他的努力,一百分的意思也只是「全都努力理解了」,與他聰明與否無關,如此一來,他就會更願意努力學習。

相反地,如果父母在孩子失敗時予以支持鼓勵,讓孩子知道失敗不是件不可逆的事情,只要繼續下去或改正方向,父母都會支持;如果一遇失敗就被責罵、諷刺、譏笑,那麼孩子的反應從憤怒、羞恥到放棄都有可能。

2.留意自己對孩子犯錯時的反應

孩子愧疚或羞恥的程度也依父母對違規犯錯的反應而定,如果孩子弄壞玩具時,父母習慣性責罵孩子,也就是「對人不對事」,例如說「你就是這麼壞、這麼不聽話!」聽在孩子耳裡,就是「你是一個壞孩子」,時間一久,他就會相信這個「壞孩子」就是我!

如果父母換個方式「對事不對人」,改說:「玩具壞了呀!那寶寶可以怎麼做呢?」這樣孩子產生的是一種「愧疚感」,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,但卻可以去彌補,而不是「我是一個壞孩子」的羞恥感。又例如當父母在孩子成功堆疊積木時不予理睬,卻在失敗弄出聲響時予以喝斥,那麼孩子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當然沒有信心,也因此容易感到自卑。

3.了解情緒發展里程碑

複雜情緒對孩子未來怎麼看待自己是很重要的。因此家長一定要花些心思來了解孩子的情緒發展,而不光是聚焦在動作發展或認知發展上,更何況複雜情緒與周圍環境極其相關。

4.經常反思說了什麼?做了什麼?可能會有什麼影響?

從以上的實驗結果來看,先前小芬的擔心與反思是有必要的。孩子跌倒了就打地板,等於沒有深入思考如何協助孩子面對挫折的情緒。如果爺爺奶奶可以換句話說:「寶貝你跌倒了很痛吧?難怪你哭得如此傷心了!記得以後要慢慢走才不會跌倒喔!」這樣的態度會不會好多了呢?扭轉代代相傳的因循式教養需要自己經常的反省。

 

情緒教養重點

‧嬰幼兒的情緒發展既早開始又迅速發展。

‧嬰幼兒的情緒發展相當複雜。

‧嬰幼兒很早就可以與照護者的情緒共鳴。

‧複雜情緒與自我發展極為相關。

‧嬰幼兒周遭的每一個人都很重要。

教養叮嚀

發現了嗎?嬰幼兒的情緒發展史進展的非常快,如果沒有多加了解,孩子的發展一定會讓父母措手不及!

回上頁
回列表
回首頁
FACEBOOK 留言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