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lcome
新北市汐止區私立童之樂托嬰中心標誌
FACEBOOK 粉絲專頁
QR Code
歡迎掃描 QR Code

分享至臉書! Share to Facebook!

分享到噗浪! Share to Plurk!

分享到推特! Share to Twitter!

分享到Google+! Share to Google+

分享到微博! Share to Weibo!

訓練孩子做家事的好時機,從兩歲開始

發佈日期:2018-11-09

作者:王理書 (Web only)
2015-03-16 (已於2016-11更新)

 

 

 

教孩子分攤家務要掌握好時機,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,有各自的動力與方法。

訓練孩子做家事的好時機,從兩歲開始
親子天下

教孩子分攤家務要掌握好時機,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,有各自的動力與方法。

兩歲的超想幫忙時期:他們好想好想做,好想幫忙,不讓他們做還會生氣、會哭。因為孩子想要參與大人的事情,想要證明自己的力量。

三到五歲的力量測試期:孩子還積極想參與,並且長出有能力學好的發展,只要大人有耐心,孩子就能做得很好。  

五歲以上:通常,若之前孩子沒有長出做家事的習慣,他們已經進入「做功課與遊戲才是我的事」「家務沒我的事」的認知。他們的注意力已被框架在「屬於孩子的事情中」,鮮少敞開感官看見有家事要做,也難以把參與家事當做成自我訓練或體貼父母的好玩事了。 

大部分的父母,會支開兩歲孩子的幫忙,也不會有太多時間讓三歲的孩子加入,直到孩子五、六歲時開始要求他們幫忙,卻發現已經要用催促的方式了。因此,最基本的就是,從孩子兩歲開始,就賦予他們參與家務的責任範圍。給他們紙巾「擦擦桌子」,給他們小掃把,「這塊地板交給你」,給他們小籃子「把這裡的筷子和湯匙都收過來」,然後,每次孩子做完都真心讚美與感謝。只要從小就開始,持續不斷,孩子就自然地進到一個「參與並與大人合作把房子整理乾淨,然後感覺舒服」的流。

如果孩子在熱愛做家事的關鍵期(大約零到五歲),沒有養成做家事的榮耀感,這時我們需要重新定義「做家事」,來引導孩子進入。很多家庭,把家務當成外勞的事情,當成倒楣鬼要做的事情,或簡單地錯誤定義為:「家務是媽媽的」。這些錯誤的認知,都會讓家務成為「不好」的「苦差事」。因此,須費一番心思來重新定義,好把孩子迎接到這勞動的力量之流,如:

做家事是榮耀的,因為貢獻愛、給出服務。

做家事是好能力,做得好時會得到敬重。

做家事是相親相愛,互相支持,一起為「我們」付出。

做家事,還有許多好處喔!

—享受乾淨地板的舒適(這是自然結果)。

—享受好找的衣服(這是自然結果)。

—媽媽爸爸因此而輕鬆、而快樂(這是自然結果)。

—媽媽爸爸因為心情輕鬆,家裡會多些旅遊或禮物(這是我們家的邏輯結果)。

—讓做家事成為一項「修行的技藝或專業」,而不是「沒人想要的負擔」。

當全家人都重新定義家務的意義後,請在孩子參與後立即鼓勵,讓孩子的進步,被具體說出來:

「哇∼你掃過的地板,幾乎擦不出頭髮來了,好厲害!」

「你不只碗洗好了,連流理台的清空度也變厲害了喔!」

「你年紀小,先從摺T恤學起,下次再來學摺襯衫。」

「變厲害了喔∼讓我們來摺襯衫看看。」

家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,底下的慣用詞彙,是古老的觀點,要有覺察,並換新說法喔!

別說「幫媽媽擦桌子」,改說「來,去把我們吃飯的桌子擦一擦」。

別說「幫媽媽擦地板」,改說「來,把我們的地板擦一擦」。

別說「幫媽媽洗碗」,改說「媽媽負責拖地,你負責洗碗」。

 

請孩子做事時,不要問「好嗎」,可以問:

「你計畫什麼時候開始?」「你能洗得很乾淨嗎?」

「你估計多久可以洗完?上次媽媽的紀錄是二十分鐘喔!」

「你洗完碗後,我們要吃什麼點心?」

不要因為孩子拒絕或耽擱而生氣,一定要給孩子拒絕的自由:

「你們不做,媽媽不會生氣。媽媽只是會更累,而減少快樂。」

「你可以選擇不做,就像媽媽也能選擇不做,讓自己休息一樣。」

夫妻可以審視一下家裡的價值觀:

孩子考高分,在家裡得到的掌聲多,還是把衣服摺得漂亮,得到更多尊敬?

辛苦工作回家的爸爸,會得到全家的感謝,還是被媽媽抱怨太晚回家?

辛苦煮飯的媽媽,會得到感謝,還是大家一窩蜂就先吃飯,而沒有等媽媽?

洗碗時是好心情,還是經常在抱怨中洗碗?

要做到「榮耀」家務,讓家事離開傳統觀點裡「唯有讀書高」的舊框架,女性需要先把自己從社會觀念的舊框架中釋放出來。跟丈夫協談,讓支持家人成長成為「給彼此的支持」。因此,賺錢的人,可以有自由考慮暫時不工作;而做家事的人,也有自由可以選擇做或不做。當然,有人不工作或不做家事,就會變成全家要一起承擔的事情,這也許會讓人害怕,卻是打開自由力量的開始。讓承擔成為大家一起分攤,而不是某人固定撐在某個位置,即使損傷自己的力量,都允許自己離開。

有離開的權利 ,才會有全心的歸返。放下對別人論斷的在乎,讓自己評估自己,並能自由安排何時做家事、這次做多少。這幾年,我逐漸明白,在我們家,有潔癖需求的是我,能忍受混亂的話,對大家都很好,而可以享受潔淨空間的祝福,則是每個人都歡喜。

本文摘自《這樣守護孩子的心靈自由 》未經授權請勿轉載

回上頁
回列表
回首頁
FACEBOOK 留言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