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lcome
新北市汐止區私立童之樂托嬰中心標誌
FACEBOOK 粉絲專頁
QR Code
歡迎掃描 QR Code

分享至臉書! Share to Facebook!

分享到噗浪! Share to Plurk!

分享到推特! Share to Twitter!

分享到Google+! Share to Google+

分享到微博! Share to Weibo!

嬰兒在開口說話前就已經在「表達」

發佈日期:2018-09-17

作者:廖璽璸 (新手父母《小寶貝的情緒教養》)
2018-08-20

文章取自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77633-嬰兒在開口說話前就已經在「表達」

 

對不會說話的小嬰兒,父母的回應重要,不回應造成不信任、失去興趣、沒有自信、沒有安全感;而錯誤回應加深挫折感、升高負向情緒反應。

嬰兒在開口說話前就已經在「表達」
shutterstock

案例

①3個月大的小圓開始會笑了!那天親友一起來拜訪,小圓正值吃飽、睡飽之際,媽媽還暗自慶幸大家來得正是時候,今天應該會有個完美的聚會。

好一陣子,小圓在大家手中傳來遞去,不久後她開始發出哼哼啊啊的聲音,甚至還別開臉,不怎麼理睬大人。大家只顧著逗弄小圓,沒注意到她的情緒,直到她嚎啕大哭,媽媽才趕緊接手,卻怎麼也安撫不下來⋯⋯

②9個月大、坐在餐椅上的安安,正抓著碗裡的小餅乾往地上丟,還不時抬起頭來看著爸爸,笑得很開懷。爸爸見狀,一派輕鬆地走過去:「安安吃得差不多了嗎?想玩了嗎?但是餅乾不是用來丟的喔!來,我們來丟這個。」

當爸爸抱起安安時,阿嬤正巧從樓上走下來,看到滿地的餅乾,大驚失色地說:「唉唷!怎麼丟的到處都是!」於是安安睜大眼睛看著兩人,面露困惑⋯⋯

③3歲的蓓蓓在客廳高興的玩著小汽車,媽媽看著書,狀態極為和平。突然間媽媽卻跳了起來⋯⋯
「糟糕,姊姊要下課了!寶寶乖,我們要出門接姊姊了!」
蓓蓓愣了一下,隨即抗議:「不要!我還要玩!」
媽媽不管蓓蓓的抗議,急著幫她穿鞋。此時蓓蓓情緒失控大哭大叫:「不要!不要!我不要!」
於是媽媽使出最後一招,抱起四肢劇烈舞動的蓓蓓,直接走出大門⋯⋯

在開口說話前,寶寶就已經開始在跟父母溝通了

寶寶即使還不會說話,但他們已經會用許多方式來傳達情緒了,只是大人常因沒有仔細觀察,而錯失了孩子給我們的行為暗示。

以上述的例子來說,仔細想想,其實孩子在大哭前都已經給了大人訊號,但父母往往沒注意到,依舊只照自己的想法做事,壓根兒沒想過孩子也有情緒訊號。

案例1:小圓不喜歡大人的「過度刺激」, 所以用別開臉來發出「不跟你們玩了」的訊號,只是大家過於興奮,更加逗弄,終至弄巧成拙。

案例2:安安吃夠了,想要玩的訊號被爸爸發現了,此時爸爸引導他玩其他遊戲是對的,但卻碰巧被阿嬤下樓時以滿地都是餅乾的「結果論」來回應,忽視了安安的訊號。

案例3:蓓蓓媽媽如果提早觀察到孩子正完全沉醉在遊戲裡的情緒反應,並做好「冷卻」準備,就不會一發不可收拾。

所以,不是孩子愛哭愛鬧,是你沒有認清孩子給的訊號,孩子哭鬧的背後其實是隱藏著許多沒有被了解的因素。

 

 
 

【證據會說話】嬰兒在開口說話前就已經在「表達」了

根據統計,母親往往比父親早好幾個月就能分辨寶寶的情緒,而這與母親用較多時間在觀察、照顧孩子有關。因此我們可以說,母親的觀察經常是比較敏銳的,因為母親投入的時間較父親多。換句話說,「認真投入」可幫助父母了解嬰幼兒情緒。

美國凡得比特大學(Vanderbilt University)有一個早期社會情緒教育學習中心,就提出幾個建議(請參見「爸媽可以這樣做」)來幫助家長辨識孩子的情緒。父母在觀察孩子這些訊號時應先有知識然後加上耐心,如此一來,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成為敏銳的父母,會更清楚孩子需要什麼?想要什麼?

爸媽可以這樣做

1.留心辨識孩子的情緒訊號

能辨識孩子的情緒訊號就是具情緒教養概念的敏銳的父母,其特性有:1.注意寶寶的訊號(交談)、2.不會讓寶寶等太久(關心)、3.做出適當的回應(介入)。

以上述小圓的例子來做更具體的說明,當她開始哼哼啊啊、把頭轉開、拒絕眼神接觸時,媽媽如果留意到,即可適時介入化解問題:「喔!小圓想休息了是不是?」向大家說明後,將小圓抱離現場,這才是敏銳的父母該做的事。因為媽媽留意到寶寶對「過度刺激」傳達出的訊號,並介入處理,小圓就不需要以嚎啕大哭來讓媽媽知道她需要休息。

至於安安的爸爸則很不錯,他的做法裡已含交談、關心、介入;安安的阿嬤則是脊椎反射的大驚小怪。而蓓蓓的媽媽下回應注意到孩子投入遊戲的程度已深,並提早處理:「蓓蓓玩得好高興喔!再玩5分鐘,我們就先休息,接姊姊回來跟妳一起玩。」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哭鬧場面了。

其實多數爸媽都會注意到寶寶生理需求的訊號,例如飢餓、冷暖、生病、尿片濕、大便等等,卻比較容易忽視情緒層面的訊號,例如、太刺激了、厭煩了、太投入、很興奮、傷心、生氣等。這也許跟大人過於本位思考,對小孩的心理需求不以為意所致,其實孩子很需要成人們的耐心、關心,並適時介入。

 

2.不要反射性介入,稍微晚個幾秒鐘

父母應經常提醒自己,多留意寶寶的情緒訊號,即使是哭聲,也有許多不同涵義。千萬不要一聽到哭聲,就反射性地衝過去,急著塞奶,把自己當成人肉奶嘴。

當嬰兒有動靜時,無論是哭泣或呻吟,晚個幾秒鐘再介入,以便觀察、了解、回應,像是對寶寶說說話、輕輕撫摸他,試著分辨他的情緒訊號,是想聽聽媽媽的聲音?想要爸爸撫摸?還是有其他需求,太吵?太冷?尿片濕了?想要被抱?還是想要休息?

因為我們最終的希望是孩子將來對於情緒能夠自行調節,不要倚賴他人;因此父母要留一點點時間給寶寶讓他先試著自我安撫。當然父母也要學會每種不同訊號的意義,以在他還沒學會安撫自己前準確地切入幫忙。

3.回應時要真誠以對

對不會說話的小嬰兒,我們的回應更重要!不回應造成不信任、失去興趣、沒有自信、沒有安全感;而錯誤回應加深挫折感、升高負向情緒反應,因此要好好練習辨識孩子的情緒訊號。親子相處時間那麼長,只要用心觀察,一定能很快就抓到寶寶的情緒頻率。

情緒教養重點

.從出生一開始就要認真辨識,觀察其聲音、語言、表情、眼神、姿勢。

.晚個幾秒鐘再介入,切勿像彈簧一樣立即反射處理。

.每一個寶寶的情緒語言都是獨一無二的,父母只要願意花時間就能找到頻率。

.你的敏銳回應會鼓勵寶寶更願意和你溝通。

.猜不到,再猜!多想想,再歸納。

教養叮嚀

發現了嗎?敏銳的父母多花幾秒鐘觀察孩子的訊號再介入;粗心的父母則自以為是,僅憑直覺做事。其實敏銳的父母只需一顆想了解孩子的心與多點耐心而已。

 
回上頁
回列表
回首頁
FACEBOOK 留言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