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lcome
新北市汐止區私立童之樂托嬰中心標誌
FACEBOOK 粉絲專頁
QR Code
歡迎掃描 QR Code

分享至臉書! Share to Facebook!

分享到噗浪! Share to Plurk!

分享到推特! Share to Twitter!

分享到Google+! Share to Google+

分享到微博! Share to Weibo!

寶寶哭,爸媽第一步是抱還是不抱?

發佈日期:2018-09-12

作者:邱紹雯 (Web only) 
2015-06-11

 

文章取自:https://m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67682-寶寶哭,爸媽第一步是抱還是不抱?/?utm_source=Baby.FB&utm_medium=social&utm_campaign=cp-f2-editor-170614

 

「孩子哭,到底該不該抱?」兒童發展專家、職能治療師王宏哲提醒,擁抱是一種「愛的語言」,孩子哭有心理及生理需求,若刻意忽略,不容易建立孩子對他人及環境的安全感,而易怒、猜疑的性格多半與幼年時的安全感不足有關。寶寶哭,父母第一步該做的不是抱或不抱,而是先聽懂寶寶的哭聲所傳達的訊息。

 老一輩常說,「嬰兒不要太常抱,否則會很難帶」;某一派的育兒理論也告訴我們,「寶寶哭別抱,否則會越抱越愛哭」。職能治療師王宏哲從大腦發展出發,認為寶寶語言能力尚未成熟前,每一種哭聲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。 2歲前應該要多抱孩子,了解其不同的「氣質」及需要,做出正確回應;刻意不抱哭鬧孩子的訓練法,反而容易讓孩子長大後產生不信任及易怒性格、喪失安全感,這也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環節。

0-3歲早期教育 替孩子生活力打基礎

一般人可能以為0-3歲的孩子沒有記憶、什麼都不懂,這個階段不用特別教,只要吃飽睡飽就行。但王宏哲強調,從0歲開始的早期教育是奠定孩子未來品格與生活力發展的基礎,包括如廁訓練、用餐習慣的建立、帶孩子遊戲運動等,都屬於早期教育的範圍,而這個階段的學習都會影響到孩子日後各方面的能力發展,包括情緒穩定度、學習效率、人際相處的能力等。

多擁抱養出情緒穩定兒

他以「孩子哭,到底該不該抱」為例,指出近來不時發生的嬰兒事故,很多都是照顧者對於孩子的哭鬧行為不了解,衍生出錯誤的對待方式。孩子哭都有其心理及生理需求,1歲前沒有語言時,可以從哭聲判斷他究竟想要什麼。例如:聲調不高、有規律的哭泣聲,可能是尿布濕;沒有固定頻率,有時大聲有時小聲的哭泣,可能是想找人陪他玩;而表達疼痛、不舒服的哭泣聲,則通常頻率高、連續不喘息,家長若能適時給予正確回饋、用擁抱傳遞愛,孩子的情緒穩定度較高。

而2歲後,孩子的語言及認知發展快速起步,會以哭鬧吸引爸媽注意,或大哭尖叫完討抱,此時可以冷靜地告訴他,「你不哭,哭完才有抱,哭就沒有抱」,不禁止孩子哭,偶爾提醒他「不哭就來抱,哭完了嗎?」採取溫柔而堅定的教養態度。

親子共讀繪本 打造好情緒的溫和藥方

此外,0-3歲親子共讀也是治療孩子壞脾氣最溫和且有效的方式。王宏哲觀察,愈來愈多家長怕孩子在餐廳哭鬧,就讓孩子以手機、平板電腦配飯,3C工具看似一帖立即見效的藥方,卻治標不治本,暫時轉移了注意力,卻往往導致孩子下次會用耍情緒的方式來討手機與平板電腦。

他從大兒子四個月開始念繪本,一直到現在,換成老大唸繪本給弟弟聽。王宏哲說,一開始孩子也不想聽,像猴子動來動去,但講了1、2個月後,孩子就突然發問了,代表其實他們都有在聽。因此,共讀繪本不用心急,就從開啟孩子的興趣著手,不用在意有沒有講完一本書,而是從故事中與孩子互動遊戲、一起討論,進而用故事中的情節來引導孩子,連結到自己的行為、能設身處地思考,繪本是很好的媒介。

回上頁
回列表
回首頁
FACEBOOK 留言板